文章
  • 文章
  • 产品
  • 论坛
搜索
首页 >> 校园动态 >>文体活动 >> 文化质量是文化科学化的主项
详细内容

文化质量是文化科学化的主项

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大学,应该是能准确回应时代文化命题、把握质量文化主题、直面教学文化课题的现代化大学。大学质量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一种“柔性”价值建设与“刚性”制度保障。其核心是通过“质量文化”的“刚柔并济”,使大学质量文化深入流淌于高校每个充满生命的血脉和心灵之中,并成为引领大学高质量发展、内外协同创新的战略行动。因此,新时代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条“柔性”价值约束与“刚性”制度保障有机结合、互补共融的新战略新理念新路向。


一、大学质量文化之要义:意涵与义蕴


(一)意涵:质量与质量文化


质量,《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曰:“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生活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等。我国自古对产品质量、经营诚信、责任追究、社会评价问题倍加重视。质量是“质”(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品质)和“量”(事物的发展水平与增量)的有机统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目的性、效益性、全局性和社会性。质量问题既关系到民之命脉,也关系到国之兴衰。2007年,“质量”作为高频词首次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13次提到“质量”一词,分布于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及党的建设等部分,要求“确保质量和安全”。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宏伟目标。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我国国家和各省市均设有“政府质量奖”,并逐步将质量融入文化,对促进质量提升和质量赋能、实现从“有质量”到“高质量”的质变、建立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起了重要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质量文化(Quality Culture)一词源于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质量理念、质量目标、质量精神、质量规则、质量形象、质量价值观以及资质荣誉、售后服务质量等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行为及道德、心理、生态环境等层面,其功能包括哺育、导向、激励、凝聚、约束、辐射、反馈、进化等方面,是企业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员工对质量目标与使命的认同感、依存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培育良好的质量观念、工匠精神、文化赋值和文化自觉。如中国航空航天企业的质量文化,坚守“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理念,坚持“严、慎、细、实、精”的质量准则,始终追求完美和极致,历久弥坚地在理念、精神、场域、物态和行为层面构建世界一流的航天质量文化体系,建设“航天强国”,被称为“质量归零文化”。此外,华为的质量创新文化、大疆的质量卓越文化、福耀的质量自信文化、海尔的质量管理文化、格力的质量品质文化、浪潮的质量领先文化等,也从多个维度彰显了新时代我国质量文化的蓬勃兴起。


综上,笔者认为,质量文化并非仅指一个产品、一个企业(行业)或一个群体,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特定文化背景下和长期质量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价值取向、管理理念、技术准则、行为方式、法律条令、道德规范、评价体系、质量心理与质量伦理等的总和,具有一种文化导向、文化凝聚和文化引领作用。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质量文化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借助于文化力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质量公信力、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招。


(二)义蕴:大学质量文化


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种价值建设和文化样态,大学质量文化是质量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交叉点、融汇区、结合部,是引领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锐动力。大学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为重心,以立德树人为内核,构建以教学质量文化、科研质量文化(创新文化)、社会服务质量文化、学校管理质量文化、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等为体系的新时代大学质量文化。这是新时代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本质使然、理论应然和现实必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并阐释了“高校质量文化”这一概念,认为它包括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促进机构内部质量文化发展两个维度,即“刚柔并济”。“刚”是指立于质量文化建设高度和教学话语体系向度,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机构、方法、程序等把质量活动加以系统化、标准化及制度化。“柔”是指深入探讨大学质量文化的内蕴意涵、凸显特征、教育功能、生存样态、价值取向、构成要素和建设方略,对教与学、知与行的关系进行塑形与铸魂,实现高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高度契合。为此,我们要深度问诊当下实然状态中严重存在的大学质量文化的弱化态势、认知偏差和实践缺位,积极建设质感厚重、充满生命活力、发展潜力和精神伟力的新时代大学质量文化,以此涵养、优化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铸就与大学质量文化相吻合的教学信念、教学风尚、教学品格、教学质性、教学生命和教学气象。


我国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由常规性大学建设到高水平大学建设再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由重视物质文化到重视精神文化再到重视质量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质量文化”高调进入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视野,教育主管部门也将“选树质量文化示范校”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推介和探索渐次登场,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力度和改革强度。2018年9月,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教40条”中首次明确提出“大学质量文化”这一概念,为其后我国大学加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简称“五自”)的质量文化建设,完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校质量文化”概念的阐发、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展,以及本研究前述的“质量及质量文化”意涵的诠释等,笔者认为,质量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的发展理念、品牌塑造、价值彰显和品质体现。广义而言,大学质量文化,包括“刚性规制”与“柔性约束”两个维度、“内隐文化”与“外显文化”两个层面,是大学育人质量管理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综合体,其精髓是精神文化。狭义而言,大学质量文化,就是大学人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学校治理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积淀、培育、坚守和践行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规约、质量评价、质量道德、质量竞争力等的总和,其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大学更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追求,而大学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为重心,这是与国家文化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新时代教育发展诉求相吻合的。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文化,将高校立德树人提升到“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作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部分和内生动力,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时代命题和研究课题。


二、大学质量文化之要端:大学教学文化


大学教学文化如以地球作比照,可表述为一个三级同心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地核),以教学制度为中层(地幔),以教学环境为外围(地壳)。由于教学文化起源于人类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需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教育过程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元素、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因此,教学文化既是悟道之学又是践履之术,是大学教学的精神引领和生态塑造,更是探究和建设大学教学文化、提升大学教育质量、达成“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基石和依托。邬大光指出:“当教学文化在大学明显缺失的背景下,任何一种组织和制度形式都无法形成教育质量的提升。”如今,我国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尤其需要正确的教育价值引领和厚重的教学文化建设,确保从一种被动、外在、强制的规约要求转化为一种主动、内生、自觉的动机需求,以便真正唤醒高校每一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质量态度、质量道德和质量行为。就此而言,近期国内多所知名大学相继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不再被西方精英教育体制定义的、具有商业性的“排行榜”牵着鼻子走,也是我国大学质量文化观念的一种更新和进步。


(一)教学文化:众说与隅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校教学评估、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教学漂移”“道德滑坡”“质量下降”“文化缺失”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遏制。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布之后,特别是“四新”建设实施以来,“回归教学”得到进一步强化和硬化,“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教师发展”得到进一步浓化和优化,“教学文化”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和高等学校的建设重点。同时,学者对教学文化的表述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百家争鸣”状态。


细阅诸多相关文章,对“教学文化”的理解和阐发,大致可梳理为五个观念层面:一是“整合观”层面;二是“文化观”层面;三是“人性观”层面;四是“价值观”层面;五是“符号观”层面。“整合观”认为,教学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的有机整合体。如教学文化是“一种教学主体的集体生活方式”“一种教师文化”“一种学生文化”“一种解释和意义赋予的文化”“一种文化生成过程和生成结果辩证统一与相互转化的文化”等。“文化观”认为,“教学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课堂文化、活动文化和关系文化,也是一种显性和隐性交融的文化。”“人性观”认为,“教学文化是指在人性发展过程中,随着人性的时代变迁特点以及周围环境变化所形成的教学存在状态。”“价值观”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语言行为、习惯化思维与价值观。”“符号观”认为,“教学文化乃是对教学活动中师生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与批判,是教学事件理想与现实的交融,为师生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体系支配的符号系统。”上述诸说,为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思考和研究教学文化提供了有益的认知和借鉴。


然而,在当今大学已经成为传承与创新互动共生、现实与虚拟交相辉映、国内与国际联动贯通的大教育机构的新格局下,教学文化已经不能简单地、机械地从某个点、某条线或某个面上去进行定义,也不是各部分质量的简单相加,而应从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大系统与小系统、共时性与历时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线上与线下、课堂内与课堂外、个体与团体、场域辐射与区位环境等的“立交桥”多维支点上和最优匹配上去进行解析。笔者认为,广义的教学文化,是指一所学校、一个校际教学联盟或一个网络开放教育系统,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抽象与具象各自不同时空发挥不同功能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引领下所构成的“心”文化、“教”文化、“学”文化、“管”文化、“器”文化、“场”文化等互动联通、相得益彰的系统性文化生态。狭义的教学文化是指学校教学文化,更狭义的教学文化则是指课堂教学文化。


(二)大学教学文化:高论与拙见


大学教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本文化和根脉文化,是大学师生对大学教学活动的文化自省、文化自尊、文化自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关于大学教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目前也是见仁见智。有的从“大学质性”论述,认为“大学教学文化是体现大学使命的文化”“是体现大学职能的文化”“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寂寞淡定的文化”。有的从“文化形态”阐发,认为“大学教学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种行为形态的文化”“是一种方法形态的文化”“是一种制度形态的文化”有的从“文化要素”解读,认为“大学教学文化是高校及教师对教学的重视与否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包括教学物质文化、教学制度文化和教学精神文化”。有的从“教学生态”探析,认为“大学教学文化本质上是一所大学特有的基于其自身教育传统的教学给养生态”。有的从“教学范式”释义,认为“大学中的教学文化是特定教学群体在长期


世界国际品牌杂志社


联合国世品委信箱

unwibdc.ngo@gmail.com

World International Brand University

The cradle of brand scientists

The brand entrepreneur fertile soil


全球 总 部:  美国纽约 曼哈顿 NY10017

基地地址1:  中国海南、中国武汉、中国西安

基地地址2:  德国柏林

基地地址3:  日本东京

官网:www.unwbou.com

电话:+1 332 228 1888

邮箱:unwibdc.ngo@gmail.com

世界国际品牌广播电视总台


世品委教育部信箱

unwibdc.ngo@gmail.com

校长信箱

unwibdc.ngo@gmail.com

联总督学信箱

unwibdc.ngo@gmail.com

投诉信箱

unwibdc.ngo@gmail.com

seo seo